庆丰公园文槐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庆丰公园内
树号:110105B00004
树龄:160年
庆丰公园文槐,国槐,位于朝阳区通惠河畔庆丰公园内,栽植于清代,树龄约160年。通惠河是元代由郭守敬主持修建的河道,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惠河上共有五闸,分别为大通闸、庆丰闸、高碑闸、花园闸、普济闸,其中庆丰闸最为著名,也被称为二闸。历史上,庆丰闸两岸景色秀美,商业繁华,游人如织,是明清京城百姓休闲娱乐的风景胜地,素有“燕京秦淮河”之美誉。
玉渊潭公园古墓古树群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公园古松林
树号:110131B13784-13790、110131B13792-13797、110131B13799
树龄:(按顺序)230、240、240、230、240、230、240、200、220、230、220、230、240、240
玉渊潭在北京历史上也是个很有名的地方,虽然它主要是以钓鱼台而出名,自金代以来,或为皇家宫苑,或为私家园林,盛衰兴废,沧海桑田。南门的这些古树,内植油松,外植侧柏,是典型的古墓形式,据传此地原为江苏公墓。
陶然亭刺梅园古槐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公园刺梅园内
树号:110131A13826
树龄:310年
陶然亭刺梅园古槐,国槐,位于陶然亭公园刺梅园内,栽植于清代,已有310年历史。刺梅园古槐高23米,胸围367厘米,冠幅达22米。古槐主干粗壮,枝条伸展,冠如华盖。成为刺梅园标志性景观。
陶然亭慈悲庵古槐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公园慈悲庵山门前
树号:110131A13825
树龄:310年
陶然亭慈悲庵古槐,国槐,位于陶然亭公园慈悲庵山门前,栽植于清代,已有310年历史。慈悲庵是陶然亭公园的重要建筑,门前这株古槐也是陶然亭公园的重要标志。慈悲庵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先进知识分子们在北京开展秘密活动的场所之一,毛泽东与辅仁学社同仁曾在慈悲庵门前大槐树下留下了珍贵的合影。当时的古槐已枯死,现古槐为公园移植的与原古槐形态接近的老槐。慈悲庵古槐高21米,胸围358厘米,冠幅22米。古槐与慈悲庵相印成趣,为游客提供一抹阴凉,是游客抚今追昔、纪念革命先烈的重要场所。
上方山柏树王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吕祖阁内
树号:110111A01055
树龄:1600年
位于房山区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吕祖阁内,树高为24 米,干围达6 米,冠荫如盖,其枝叶能荫庇大半个院观(图3-14)。有句俗话“先有柏树王,后有吕祖阁”。据推测,吕祖阁是元代修建,而这株1600 余年的柏树应为晋代所植。也就是说,在建阁之前,树就已经存在。
相传,在很久以前,山下有两个村民,趁着夜幕想要偷偷上山砍伐柏树卖钱,刚锯了几下就引来猛烈的山风,如山间兽吼,吓得他们手上的斧锯都掉落地上。当他们清醒过来准备撤退时往地上一摸,便觉一片黏糊,仔细一看,锯口处红艳艳一片。两人吓的急忙跪在地上祷告求饶。第二天人们惊奇地发现树上起了一个大疙瘩,人们猜测这是柏树因为砍树的二人祷告虔诚,没有迁怒他们,但又无处释放怒火,便长了一个大“瘤子”。如今,这株古柏已经成为当地的地标,更像是一位观内保佑四方的“老神仙”。
国家植物园石上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国家植物园西北部樱桃沟内水源头西南侧
树号:110131A13538
树龄:400年
石上柏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国家植物园中,曹雪芹纪念馆北的樱桃沟尽头处石刻“水源头”的一处崖壁旁。这株古柏生长在一块似悬崖的带有巨大裂缝的石头之中,因松柏相近,又叫“石上松”,树龄约400 年,为一级古树。树高10 米多,胸径为35 厘米,树根部分暴露在空气中,其上又密生小根。
据传,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在西山脚下居住时,为了写作《红楼梦》,多次来到樱桃沟寻古探幽。当他看到石上柏时,受此启发,构思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木石前盟”。除去这份写书故事,石上柏本身立于悬崖之上的生命力之顽强也足以令人敬佩。
明代漕运总督毛锐曾寻游至此,赋诗:“僧于险处庵,依石依松立。出地水迟疑,相观坐环曲。” 清进士孙承泽隐居樱桃沟时曾著《春明梦余录》,上写道“独岩口古桧一株,根出两石相夹处,盘旋横绕,倒挂于外,大可数百围。色赤如丹砂,夫人不能拊虬龙而谤视之,使得谛视,当如此桧矣。是又岩中之奇者也”。
陶然亭风氏园遗址酸枣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公园华夏名庭园内二泉亭旁
树号:110131A13827
树龄:310年
陶然亭风氏园遗址酸枣,位于陶然亭公园华夏名庭园内二泉亭旁,栽植于清代,已有310年历史。此株古酸枣树是明清时期风氏园遗物,园内原以古松著称,后来松树全部凋敝,此株酸枣树是风氏园的历史见证。


香山公园丽瞩楼古树群
地址:香山公园丽瞩楼
树号:见图

树龄:除110131A09615为310年外,其余古树均为110年
丽瞩楼,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公园勤政殿之西,原为清代静宜园内景观之一,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后由香山慈幼院在旧址上修建理化馆。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机关进驻香山后,此处为中共中央专用电话局。
国家植物园石上松
地址:国家植物园西北部的樱桃沟
树号:110131A13538
树龄:400年
石上松位于国家植物园西北部的樱桃沟内,又称石上松、古桧,实为居高临下巨大危石上生长着的一棵古柏,此树古已有记载。明代凉州人、漕运总督毛锐曾寻游至此,见山石间傲然挺立着一株松柏,沟内流水潺潺,景致优雅,遂赋诗:“僧于险处庵,依石依松立。出地水迟疑,相观坐环曲。”《春明梦余录》中对石上松有所记述:“独岩口古桧一株,根出两石相夹处,盘旋横绕,倒挂于外,大可数百围。色赤如丹砂,夫人不能拊虬龙而谤视之,使得谛视,当如此桧矣。是又岩中之奇者也。”
据传,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在西山脚下居住时,为了写作《红楼梦》(初为《石头记》),经常外出走访,收集创作素材,并多次来到樱桃沟寻古探幽。当他看到沟崖上那株石上柏时,驻足许久,受此启发,忽然有了灵感,构思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木石前盟”。“木”指林黛玉,“石”指贾宝玉。故《红楼梦》第一回云:“此事说来好笑,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润,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即“神瑛侍者”为贾宝玉,前世为顽石。“绛珠草”为林黛玉,前世为绛珠仙草,以“绛珠草”喻“木”。
紫竹院行宫古银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公园内
树号:110131A13801、110131A13800
树龄:450年
紫竹院行宫银杏,两株,对植于紫竹院公园西北紫竹院行宫内主建筑紫霄殿南侧,栽植于明代,已有约450年历史。紫竹院行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5年),原为明万寿寺下院,两株古银杏树均为建寺时栽植。民间素有“先有银杏树,后有行宫院”之说。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为母亲祝寿修建清漪园。皇帝和母亲由紫禁城往返清漪园一般沿长河走水路,此处成为途中休息、礼佛的理想场所,于是此院落被改为紫竹院行宫。后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往返颐和园(即原清漪园)时也经常在紫竹院行宫休息、进膳。紫竹院行宫的两株古银杏见证了清两代皇帝往返清漪园(后改称颐和园)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两株古树均有很多萌蘖枝,据传主干曾遭雷劈,反而促进了萌蘖枝的生长。如今两株饱经沧桑的古树仍生机勃勃,每逢秋日展现满树金黄的动人风姿,成为紫竹院公园重要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之一。